发力人工智能打造智慧城市 促进产业应用规模化条件成熟

时间:2018-08-15 15:41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特约撰稿 吴勇毅

C4

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处于爆发期,行业巨头公司正逐渐完善自身在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布局,从目前来看,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广泛的商业化渠道和技术基础使其最为热门。未来,“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新业态,人工智能产业将成为独角兽集中地。图为一名小朋友在电博会上体验云平台服务机器人。    中新社 王海滨/摄

近日,国家工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将强化部省合作联动,加快打造一批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并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打造一批智慧城市。

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人工智能2.0时代。

人工智能+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自2016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去年12月,我国出台《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明确未来三年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目标。而今年以来,广东、天津、辽宁、黑龙江、福建、四川、安徽等多个省市已经相继发布人工智能规划,“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已成为各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16.9亿元,比2015年增长52.8%。据工信部统计,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过去两年,我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超过前10年的企业数总和,人工智能企业总量居全球第二。

按照规划,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到2030年共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也就是到两年后的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发展到2.0时代,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同时,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作为具有前沿性、颠覆性和战略性的技术和产业,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政策的支持与市场的需求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更加迅速。

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各行业

在布局实施人工智能2.0时,关键是要与国家重大需求、重大建设目标相结合,比如智慧城市要得到全面落实、规模化应用。

最近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新技术迅速发展,摄像头、传感器等硬件设施成本骤降,为优化城市管理提供技术手段与物质基础。随着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条件,当下城市管理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城市决策机制,并形成自上而下的AI化的城市管理,使城市功能和产业转型更加显著,为城市创造以技术为驱动的商业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智慧化的有机生态城市系统。

智慧城市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其本质是以数据为驱动的城市运营和服务机制,根据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物联网数据进行持续的城市运营支撑,智能高效调控调配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在惠民方面,政务智慧订单服务自动代替市民进行业务办理,实现数据多跑路市民点一次;优政方面,全市资源和业务自动流转,实现全业务智能化支撑;兴业方面,城市行业生态智慧聚合、交易自动撮合,实现全数据智能化支撑。

今天,不管是交通领域、环保领域,还是在政务领域、城市安全领域,抑或是社区生活等领域中,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的管理中随处可见,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规模化应用尚不成熟

在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带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尤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等方面差距仍较大。而在发力人工智能打造智慧城市的阶段,国内问题尚不少,规模化应用仍不成熟。

一是在网络安全方面。网络安全问题仍凸出,而贸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或带来更大隐患;二是在发展规划方面。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政规尚不健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依然存在争议;三是在数据共享应用方面。部分智慧城市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依存在较大困难,数据价值没得到充分利用;四是技术水平方面。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仍不能满足未来可能的发展需求,缺乏大量领域内的实践经验与数据积累。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着眼于多样性和长远的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未来我国需要重点解决如何把智慧城市建设和市民实际需求结合起来的问题,让应用规模化,使城市更易被市民全面感知,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高效化。

(该文作者为厦门智者恒通管理顾问机构总监,文章系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中国电信四大亮点亮相2018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福建省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网络谣言曝光平台
举报专区
漫画展示

    通信信息报社版权所有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长春埔电信IT大楼 电话:0591-83365172 联系人:黄女士 闽ICP备08001196号

    短信息类服务接入代码使用证:闽[2008]00019-B0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080034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