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教育融资狂热背后 AI落地或挂羊头卖狗肉

时间:2018-09-12 17:04 来源:通信信息报

  2018年是一对一在线教育疯狂融资的一年。根据各平台披露的消息,掌门1对1获1.2亿美元D轮融资,海风教育获得两次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松鼠AI则于发布会上透露,正在进行一轮10亿人民币的融资。资本寒冬下,一对一在线教育却相继获得融资,反映出在线教育的依旧火热。
  融资后的平台自然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而AI技术已经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重点。通过对平台赋能,AI可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及把控教学的效果,智能化帮助平台解决其巨大业务量的困扰。以AI为未来发展方向,一对一在线教育平台已经开始了对AI+1对1的探索之路。

 AI落地可降低成本,吸引融资

  AI成为一对一在线教育新风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师资固定,落实AI可降低成本。对于1对1在线平台而言,优秀师资属于固定资源,老师能够带的孩子数量也相对固定,用户却源源不断涌入平台,为保证用户体验,只能一味扩增师资数量,间接增加师资成本。AI落地应用场景后,可对用户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通过标签化匹配学生与老师、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学生表情分析、批改课后作业等方式,减少老师工作量,达到降低成本目的。
  另一方面是AI能够吸引融资。根据亿欧智库AI创投数据库显示,截止2018年5月,有超过500家投资机构,累积在AI创投上投入600多亿,反映资本对AI技术和作用的高度认可。因此AI在一对一在线平台的初次落地势必得到资本的看好,进而获得融资。
  现如今一对一在线教育的AI的应用场景有很多,但是均处于探索状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三平台AI落地场景优劣互见

  松鼠AI是一款自适应学习引擎,模式是以机器模拟特级老师进行教学,再辅以真人老师指导。机器教学模式使得优秀老师不再成为刚需,老师对平台的作用更多体现为育人及沟通,间接降低了师资成本。尽管如此,这样的模式却存在从技术投入到最终回报遥遥无期等问题。此前,掌门1对1基本都在埋头做产品研发以及大量的免费试用,平台底层技术投入期长达3年之久。截至目前,仅有27万用户预约试听,转化用户不得而知。
  至于掌门1对1,有传言表示,截止2018年5月,掌门1对1总注册学员总人数超过600万人,而教师数量仅有5万人,如果消息属实,这就意味着1名教师需要负责120个学生。为解决需求,掌门1对1全面结合人工智能,构建IPCE系统,其作用为课前智能匹配、课中识别分析学生面部表情、课后推荐作业习题等。AI的出现,为掌门1对1解决了技术难题。不足的是,自2018年AI落地平台应用场景至今,依旧没有相关市场数据表明AI技术为掌门1对1带来的实际教育成效。
  再说海风教育。4月23日,一对一辅导品牌海风教育在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以AI技术为主导的多维情绪识别、专注度分析与课程质量分析系统“好望角”。
  好望角是情绪识别系统,一旦学生上课走神,老师改变教学方法可以重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相对而言,海风教育对AI技术的应用较少,也没渗透到核心教育环节,看上去更像是借着AI风口寻求融资。

资本过分高估,还需做好实际工作

  总的来说,当下AI落地应用场景是一对一在线教育的初次试水,其后期发展的路还很长。AI新风口下,诸多追逐AI教育的公司,是否真能凭借AI达到预期效果还不得而知,但是却能够真实吸引资本注意,实现融资。资本对AI的过分高估可能会造成教育市场的风靡,出现部分公司疯狂落地AI的情况。因此教育公司在落地AI时,也需做好实际工作。
  首先,循序渐进尝试智能教学,降低老师成本,目前一对一在线教育平台的老师分成依旧占比例较大,平台盈利困难。
  可以尝试投入一部分精力研究智能教学,学习松鼠AI,将特级老师思维逻辑和教学过程录入智能大脑,模仿真人教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成本也得以减少,获得双赢。
  其次,打造丰富的AI应用场景,形成闭环。AI的单一应用场景非但不能确定是否会对平台起到良性作用,甚至可能会造成平台对部分内容的倾斜,不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
  既然AI的落地成为必然,全面打造AI应用场景,形成闭环才是平台应该探索之路。完整的应用场景闭环不仅有利于数据的整合分析,还能在对AI的探索中,较容易找出现阶段各平台存在的问题。
  (本文系作者个人研究之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作者系资深互联网分析师。)

中国电信四大亮点亮相2018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福建省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网络谣言曝光平台
举报专区
漫画展示

    通信信息报社版权所有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长春埔电信IT大楼 电话:0591-83365172 联系人:黄女士 闽ICP备08001196号

    短信息类服务接入代码使用证:闽[2008]00019-B0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080034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