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负面舆论大爆发 资金紧张行业盈利困局凸显

时间:2018-06-21 09:14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陈欣乔

摩拜单车日前宣布在全国百城开启新老用户全面免押金,且无任何条件限制,无需信用分。当用户感慨“终于等到摩拜加入免押大军”的时候,最早实行信用免押金的ofo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取消已经推行一年之久的信用免押金政策。同时,为了回应外界质疑,据《证券日报》报道,6月13日,ofo宣布B2B业务营收超过1亿元,在国内100余座城市实现盈利。不过,在共享单车免押金模式渐为行业主流的背景下,ofo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很难让人们相信,ofo资金链紧张的传闻只是空穴来风。随着ofo与摩拜哈罗相向而行,共享单车的下半场战争愈演愈烈。

负面传闻缠身的ofo

2018年上半年,共享单车似有结束盲目的价格竞争,回归理性,加快商业化运营的趋势。两大共享单车巨头ofo与摩拜相继取消月卡优惠,恢复20元月卡的正常价格。摩拜除单车业务外,还拓展共享汽车、共享电单车等大出行领域,以增加更多商业可能。相比之下,ofo商业化变现则更加依托于单车。此前,ofo的车身广告计划,布局区块链的商业化动作被媒体频频曝光。

最近,ofo负面消息集中爆发,除裁员降薪、高管离职以及资金链断裂之外,受大家关注最多的则是此前被媒体爆出其欠款达15亿元,且挪用了用户押金。近日当其全面取消信用免押, 用户协议中的“霸王条款”也被曝光。据《北京日报》报道,用户扫到故障车,小黄车照旧收费,因其霸王条款,法院都没辙。虽说ofo日前宣布已在国内百余座城市实现盈利。却很难不让人有合理的怀疑?

目前,摩拜被美团收购,成为资金雄厚的腾讯系一员。哈罗单车作为阿里系公司,背后也有一大笔资金和资源支撑。滴滴也成立自有品牌青桔单车,并将小蓝单车纳入出行产业链。在共享单车几大领军者中,仅有ofo仍然倔强地坚持独立发展,且创始团队与大股东滴滴的关系处于僵持状态。有媒体报道,ofo创始人戴威拒绝了滴滴的收购要约,并表示ofo将保持独立发展。而滴滴作为大股东,也曾拒不签字而导致ofo股权融资、引入阿里资金的计划受阻,因而出现近8个月的融资空白期。

不难发现,随着共享单车市行业持续洗牌,几大企业的下半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探索商业模式成困扰

共享单车是个烧钱的行业,这是不争的事实。光是每辆单车的硬性投入成本就高达几千元,何况还有运营团队以及维修团队等等;从盈利模式上,共享单车行业仍旧未找到持续、稳定的途径。

针对行业商业化探索,ofo联合创始人于信认为,共享单车的各家,谁最接近盈利,谁才是真的牛,离商业本质更近。只有盈利才能解决品牌、产品和服务的问题。

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的争夺战,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6年,市场上的共享单车品牌多达30余家。覆盖城市从北上广深,向全国一、二线城市迅速蔓延。2016年披露融资的车企达11家,入局资本超30家,下半年行业总融资超30亿元。2016年,领先企业如摩拜、ofo融资均超过10亿元人民币,占行业总融资额的80%。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盈利将成为共享单车行业角逐胜负的关键。共享单车企业发展至今,早是时候脱离资金“输血”,逐步走向自我“造血”了。 “造血”第一步可能就是依靠广告、金融、本地生活等商业化布局获得盈利。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探索仍在继续,赚到的钱再用来支撑技术和产品。平台之后再通过免费骑行、车辆硬件升级等方式,给更多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

共享单车会否沦为巨头游戏

摩拜和ofo的背后,分别站着腾讯系(美团)与阿里系,共享单车行业的走向也早已是巨头和资本的力量角逐。此外,于今年年初“复活”的小蓝单车披上了滴滴的标识。在丰富平台生态和支付工具使用上,互联网巨头们从不吝啬资本。

除了重启押金之外,ofo为了有更多的创收渠道,开始推进广告商业化,推出了企业绿卡、车身广告等。不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均不允许单车车身投放广告,失去一线城市市场对ofo而言无疑是出师不利。

在风口的推动下,众多创业者涌入共享单车这个赛道,催生了大量项目的成立,但是只有极少数获得了资本的青睐,马太效应十分明显,优质的几家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迅速拿到钱,进行扩张,建立行业优势,留给后加入者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

层出不穷的创投风口下,共享经济也经历着大起大落,创业和守业的迷局在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和投资人。如何完善自身商业模式进而实现整体盈利,也将成为下阶段各家角逐的重点。

中国电信四大亮点亮相2018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福建省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网络谣言曝光平台
举报专区
漫画展示

    通信信息报社版权所有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长春埔电信IT大楼 电话:0591-83365172 联系人:黄女士 闽ICP备08001196号

    短信息类服务接入代码使用证:闽[2008]00019-B0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080034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80501